k1体育十年品牌我们的新时代|三伏天如何养生?

2024-07-11 09:59:42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k1体育进入三伏天,可能气温却不太高,时不时下场雨,这样的天气符合中医所说的“暑多挟湿”的特点。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谭超介绍,湿为阴邪,易损伤阳气,阻遏气机,又具有重浊、黏滞、趋下等特性,侵袭人体后会有嗜睡、乏力、恶心等情况出现,风湿关节痛、痤疮、妇科炎症等疾病也跟着多了起来。因此进入三伏,如何有效防湿祛湿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
  中医常说“药食同源”,不少中药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好食材。粥是夏季人们非常喜欢的饮品,不妨选取几样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如赤小豆、薏米、山药、茯苓、莲子、白扁豆、冬瓜皮等,加入大米或小米熬粥,即可健脾祛湿,又可以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体液。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冬瓜,冬瓜是夏季的当令蔬菜,具有清热解暑、护肾利尿、降脂减肥的功效,被不少养生专家戏称为“祛湿大元宝”,冬瓜连皮吃祛湿的效果会更好。

  谭超介绍,动能生阳,汗能排湿。但夏天不宜做剧烈运动,只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,包括慢跑、游泳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。运动过程要包括热身运动放松三个阶段,在运动过程中让自己微微出点汗即可。

  夏季湿热,女性妇科病、带下病、尿路感染等疾病往往多发,女性朋友可以在家经常练习瑜伽蝴蝶式。蝴蝶式属于瑜伽常用坐姿体式,其正确的练习方法是:臀部坐在瑜伽垫上,双腿弯曲,脚掌心相对,脚跟尽量靠近会,挺直腰背脊柱尽量向上延伸,双手手掌放在双膝或双脚上,双膝向两侧打开,尽量往地上贴,有节奏地向两边地板振动,犹如蝴蝶在拍动翅膀。这个动作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加腹腔和盆腔的供血量,调节月经周期、调节泌尿功能、缓解坐骨神经痛。

  经络穴位按摩也可以达到祛湿的效果。平时可以多按摩足三里、承山穴,睡前用热水泡脚,水温40℃左右为宜,泡脚同时按摩足底涌泉穴,或者从三阴交穴开始,顺着骨缘推到阴陵泉,通过反复地推按可以疏通足部的经络、穴位,有助于健脾祛湿,还能提高睡眠质量。如果出现四肢困顿乏力、食欲减退等症状,可以用羌活、独活、威灵仙、苍术、白术各15克熬水泡脚,辅助按摩,效果会更好。

  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是指“伏邪”,即“六邪”中的暑邪。夏日炎热,大家容易大量进食寒凉之品。专家介绍,传统中医认为春夏要养阳,而寒凉食物有收缩作用,尤其是对肠胃以及邻近的心脏和动脉有刺激,容易导致痉挛,所以,三伏天一定要保护好脾胃,切忌贪食寒凉食物,尤其是雪糕、冰水等。

  夏天人的活动时间长,出汗多,消耗大,应适当多吃鸡、鸭、瘦肉、鱼类、蛋类等高蛋白食物,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。夏季的时令蔬菜,如生菜、黄瓜、西红柿等含水量较高;新鲜水果,如桃子、杏、西瓜、甜瓜等水分含量较高,都可以适当吃一些,用来补充水分。

  夏季归心,而心喜凉,宜食酸,所以夏季应适当多吃一些酸性食物,比如可常吃些李子、橄榄、菠萝、芹菜等。

  多喝温白开水,并且要定时饮水。少喝果汁、汽水等饮料,饮料喝多了会对胃肠产生不良刺激,影响消化和食欲。

  在烹调方面,凉拌、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,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蔬菜的营养,再辅以适量的醋、酱、葱、姜、蒜,除了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外,还能抑菌、降脂、调血压。

  入伏饮食还要注意增加营养,食物以易消化为宜,少吃油腻和辛辣的食物。此外,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流失,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,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。

  专家表示,夏季饮用汤、茶是不错选择。汤类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钠、钾、镁等有机盐,而茶水可生津提神、减轻疲劳。

  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。三伏,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总称,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

 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到了。每到这个时候,现代人有多样的避暑祛热方式,其中最主要的是使用电风扇和空调。可是在千百年前,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、高湿的三伏天呢?从文人墨客留下的众多诗词来看,古人也自有其消暑纳凉的妙招。

  《诗经豳风七月》有云:“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四之日其蚤,献羔祭韭。”严冬时节,古人把冰块采集贮藏在冰窖之中,以备来年夏日之用。

  建安诗人曹植《大暑赋》记录得更为详细:“积素冰于幽馆,气飞结而为霜。奏白云于琴瑟,朔风感而增凉。”可见,古人早已知道贮冰消暑的妙处了。

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《夏日南亭怀辛大》:“山光忽西落,池月渐东上。散发乘夕凉,开轩卧闲敞。荷风送香气,竹露滴清响。欲取鸣琴弹,恨无知音赏。感此怀故人,中宵劳梦想。”诗的前半部分大意为: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,池塘上的月亮从东边慢慢升起。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,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。所描写的正是在水边纳凉的情景。

  古人在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,而“大暑赏荷”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,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《夜泛西湖》中所描述:“菰蒲无边水茫茫,荷花夜开风露香。”到了明代,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,盖过了杭州。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生日,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。据《清嘉录》“荷花荡”条记载,荷花生日那天,“画船箫鼓,竟于葑门外荷花荡,观荷纳凉。”

 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,如“浸伏”也是一种纳凉风俗: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,祛除暑气热毒,以少生疮疖和热病。东晋炼丹家葛洪的“浸伏”最出名,《四时幽赏录》“入水避暑”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:“葛仙翁每大醉,夏炎热,入深水底,八日乃出,以能伏气故耳。”

  沉李浮瓜是流传至今的消暑妙计,也是许多人的童年记忆。古文中“沈”通“沉”,因此,古诗文中一般谓之沈李浮瓜。建安诗人曹丕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:“浮甘瓜于清泉,沈朱李于寒水。”谓天热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。炎炎夏日,用篮子装上水果送到井中,待水果吸收了井水和井中冰冷空气的浸润之后,会更加香脆甜美,一口咬下去,嘴里凉气四溢,暑气顿消。

  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十七回:“西门庆令他安排酒来,不一时,冰盆内沉李浮瓜,凉亭上偎红倚翠。”南宋词人李重元《忆王孙夏词》:“过雨荷花满院香,沈李浮瓜冰雪凉”。可见,沉李浮瓜在古代是极为平常的消暑妙计。

  古时,扇子被称为“摇风”,多用竹篾编成。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诗绘画,增添雅致,又被称为“凉友”。到汉代,“人工风扇”开始在富贵人家流行。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丁缓,(西汉)长安巧工又作七轮扇,七轮大皆径尺,递相连续,一人运之,满堂寒颤。”可见其纳凉效果非常好。东汉班固《竹扇》:“供时有度量,异好有团方。来风堪避暑,静夜致清凉。”可见,扇子是从古至今人们驱暑避凉的最普遍做法。

  在古代,还有其他很多消暑办法,比如枕瓷枕、睡凉席等等,这些方法基本遵循自然变化,纳凉方式也很环保。

搜索